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团结小学的音乐课堂上,大学生志愿者李淑怡轻轻敲响用铁盒子改造的“鼓”,台下的学生们跟着节奏拍起了手,身体也随之摆动。李淑怡和学生巧妙地利用触手可及的日常物品,模拟不同乐器,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音。
面对四十多双清澈透亮的眼睛,李淑怡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责任。这是韶关学院开展大学生“组团式”援藏援疆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剪影。
过去10年,677名来自韶关学院的志愿者跨越山水,在西藏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。自2015年以来,学校连续组建了19批大学生援藏支教服务队,到西藏林芝市支教。自2022年起,韶关学院连续选派6批大学生支教服务队,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支教。十年间,韶关学院组建的大学生支教服务队,深入西藏、新疆多所幼儿园、中小学校。他们志愿服务时长超74.7万小时,服务人数超2万。
韶关学院严把大学生志愿者“选拔关”。学校发挥教师教育等优势,精准对接西藏、新疆的教育需求,通过“选拔—培训—输送”的模式,面向全校多个学科招募志愿者。学校志愿者们每年分两批奔赴西藏、新疆开展支教。
为着力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能力,韶关学院努力把好“培训关”。学校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学院、教育科学学院等专业力量,组建导师智库。导师们通过集中和分散培训,为大学生志愿者传授心理健康、专业教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。
“原来我们学校的音乐、体育师资不强。”团结小学党支部书记李佳俊介绍,韶关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到学校后,帮学校组建合唱团,带着孩子们参赛,孩子们还获了奖。
在韶关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下,团结小学的教学场景更加灵动了。学生们在操场上练习武术强身健体,多彩泥塑作品为学校增添更多亮色。
急当地所需、尽韶院所能。韶关学院调研发现,林芝部分中小学校音体美教师教学水平不高。韶关学院精准对接受援学校需求,创新“多维素质+支教服务”模式。在韶关学院支教服务队指导下,受援学校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玩泥塑、练武术等。受援学校还积极举办演讲、朗诵、游园会等文体竞赛,“第二课堂”更加丰富多彩了。
韶关学院支教服务队还努力将先进教学理念、教学方式,引入受援学校的语文、数学、历史等多学科课堂。郑可莹是韶关学院第五批援疆支教志愿者,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五十一团第二中学支教时,她努力提升教学能力。
得益于韶关学院“专业导师”和受援学校“带教导师”的双重指导,郑可莹努力提升课堂的趣味性。在给七年级学生讲解“立体图形”时,她应用微课,以及互动性强的小游戏,引导学生认真听课、积极参与。她还根据学情,通过互联网和教学平台,搜集了很多微课。
同时,郑可莹经常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、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,积极学习应用好的教学技巧。郑可莹获得“教学能手”荣誉称号。
为让学生学到更多“社会大课堂”的知识,韶关学院还时常到基层收集教学案例。支教服务队很多队员走访了林芝市城市规划馆、巴宜区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等地。嘎拉村的讲解员结合自身经历,为他们讲述了村子变富变美的故事。很多队员把见闻转化为教学案例。
十年接力,初心如磐。学校大学生援藏援疆支教服务队的光荣事迹,激发着韶关学院很多学生援藏援疆的热情。学校3837名学生报名参加援藏援疆支教服务队,超过1万名学生报名参与“山区计划”“三支一扶”和“西部计划”等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谢钰然 李丽群 记者 刘盾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